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選單

礦山故事

字級:
字級小
字級中
字級大
:::

時光的鑿痕——九份磅坑口

九份文史工作室室長|羅濟昆品味 水金九的黃金比例:50%海景、30%石頭厝、20%寧靜

依山而建的山城聚落,每一扇能眺望海洋的窗都是一幅畫,那是羅濟昆老師鍾情此地最重要的理由;石頭厝是九份的代表性建築,它是早期礦工的傑作,也是很重要的文化財,值得好好欣賞與保留;每日早晚人潮聚集前、散去後,九份總能復歸寧靜,還原生活的樣貌,而那股繁華落盡的靜謐總能讓人沈澱心緒,重新感受這座山城的魅力。

九份文史工作室室長|羅濟昆九份文史工作室室長|羅濟昆

「只是匆匆穿越就會錯過,九份磅坑口最應該直視的鑿痕」

九份磅坑口位於輕便路尾,開鑿的年份約莫是明治35年(1902),在沒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的年代,這個磅坑口是九份和瑞芳之間唯一的聯繫;在汽車路尚未開通前,九份的對外運輸,也完全仰賴這個長度只有50公尺的隧道。而九份磅坑口的開鑿,靠的都是當時挖金礦的礦工以人力鑿穿山壁,在隧道成型後,也從未經過任何修飾或水泥塗裝,因此進入洞內便能看到岩石最原始的樣貌和地質構造;在岩石上的每一道鑿痕,也都刻入了礦工的力與美、血與汗,值得駐足細細品味。

磅坑內手鑿痕跡磅坑內手鑿痕跡

無論是行走或行車,每當經過隧道時,出入洞口的那一瞬間,總會讓人有種穿越不同時空的錯覺。而當你讀懂九份磅坑口,再走進那段不算長的隧道時,昔時金色山城的繁榮、輕便車轆轆而過的喧嘩,將帶你重新品味九份老街那深邃綿長的尾韻,感受最原始、不 經修飾的礦味。

磅坑口磅坑口

隧道出口兩側的輕便路,清朝時名為保甲路,在金礦尚未現身前,就是一般凹凸不平的小山路,雨後更是泥濘難行。為了讓居民方便行走,後來九份臺陽礦業公司創辦人顏雲年、地方大礦主蘇源泉,各自出資分別修繕了九份以西往瑞芳、九份以東往金瓜石兩個路段。

磅坑一景磅坑一景

昭和6年(1931),為了輸送開採金礦所需的工具和民生物資,保甲路鋪上鐵軌以輕便車運輸,隨後路名也改為輕便路;有了可以載人又能載貨的輕便車之後,加速了金礦的開採,也促進九份地方的繁榮。

TOP